CPI连续两个月出现了回落 四季度政策或松动

发布时间:2011-10-25     作者:博建行政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而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788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同比名义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


  表征居民消费价格的指数,就是群情热议的CPI。我国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2011年最新调整为八大门类:1.食品31.79%;2.烟酒及用品3.49%;3.居住17.22%;4.交通通讯9.95%;5.医疗保健个人用品9.64%;6.衣着 8.52%;7.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5.64%;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3.75%。


  CPI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了回落,是否拐点已现?后续货币政策将做出怎样的调整?


  收入增长与CPI无可比性


  理财一周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比CPI增速快得多,换句话说,人均收入跑赢了CPI。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为什么对于收入增加的感觉仍然不明显,而物价的压力却像是时刻存在甚至有增无减的?


  余江:凡是实际增长速度为正的国家,收入的增速都应该快于物价的增速。但具体来说又有很多影响因素:


  1.工资的黏性较大,不像菜价那样可以随时调整。


  2.收入增长不平衡,比如有些地方退休职工(特别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工资最近两年几乎没有增加,物价带来的压力很大。


  3.CPI中食品价格涨幅超过10%,中低收入人群对此感受明显。


  4.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这可能有食品涨价的影响。从长期来看,食品和服务价格的涨幅将始终快于工业产品。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和农业生产有好处,但城市居民对政策和舆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5.另外,电价、汽油等能源和资源价格长期来看涨幅较大,而为了建设集约型社会、减少浪费,这些价格也需要提高。但由于关系到自身利害,民众对此很不支持,尤其是城市中产阶层。政府在这些领域需要更理直气壮一些,一方面约束垄断企业通过操纵价格牟取暴利,另一方面也要让民众知道,结构调整必须付出代价。


  张友先:你这样问,其实是有误会的。可能大家在认识上都有一个类似的偏差,认为统计局的数据是想告诉大众我们的收入增速是更快的,而物价是稍慢的,所以我们在这样的数据形成过程当中,生活质量是更高的、压力是下降的。


  而实际上呢,这两个数据并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CPI是一个指数,而居民收入只是一个名义增长数字;CPI是加权算出的指数,而收入则是直接调查入户各种收入的总和。所以你不能直接用一个数字总和的增速去减CPI涨幅,然后去得出居民的压力增减大小。


  就算你真的用这两个数值去比较,然后得出理论数据和实际生活体会上的背离感,就像你所问的,物价压力仍然明显,那也不足为奇。因为即使“跑赢CPI”,也并不能代表生活负担和压力就轻了。


  要知道,城市居民负担最重的买房支出就没有在其中占最大比重,买车这种大件也没有算在内。就这两点,你就能看到,所谓的“跑赢CPI”了,并不能说明大家生活质量就提高了,它甚至不能反映生活压力的减轻。这就是你说的矛盾的因由。


  这就回到刚才我们讲的。由于CPI中没包括大家正常的大部分支出,所以拿它和收入增速相比较并不恰当。从经济发展让全民共享角度来看的话,居民收入增速应该与经济增速(GDP增速)相比较。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比较,才能真实反映居民的收入状况,也才能给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刘纪鹏:这个矛盾不奇怪。人均收入增速取的是均值嘛,有的人收入增速特别大,有的人又维持在原来位置,那特别快的就会把均值拉上去了,这种“被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最后出来的统计数据就有可能呈现为均值高于CPI了,而实际上肯定有一些人达不到平均值,这是很正常的。


  前面是个人,从全国范围看,每个省、城市和乡镇的收入也都是取的平均值。但目前不管城镇还是农村,它都存在很大的收入差距的,这个平均收入水平也是被少数高收入群体拉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