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2-21 作者:博建行政
中国人民银行2月18日晚间宣布,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本次调整之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再创新高达到19.5%,中小金融机构为16%。按照1月份人民币存款余额71.23万元亿计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35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就在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10天前,央行刚刚宣布加息。2月8日晚间央行宣布,自次日起上调金融机构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调整后,1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1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06%。
在如此短的时间间隔内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属罕见,货币政策之紧缩可见一斑,央行的政策意图是什么?此次上调后,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高点19.5%,再次上调甚至加息的空间还有多大?
本期形势报告会带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的解读。
袁钢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国际经济。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货币政策收紧基于两大压力
记者: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意图是什么,是基于哪些压力让央行如此频繁地动用数量工具?
袁钢明:我认为目前央行面临的压力主要是来自通胀和信贷两大方面。
首先是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统计数据,CPI上涨4.9%,创出新高。这次CPI的统计重新设定了各种价格的权重,先不去讨论这个,单从数据看,通胀的压力仍然是比较大的。而且大家普遍认为这个上涨好像还是没有真实地反映上涨,因为之前许多学者的判断CPI都要在5%以上,比统计局的这个高;另外,统计局的这个CPI数据与老百姓生活中的感觉差距也还是很大。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测算,我认为这个数据并没有准确反映出CPI上涨的情况,所以我想宏观条调控部门能感受到的压力也是很大。
第二就是我们看到刚过去的1月份贷款增长速度特别高。央行前几天的数据是,1月份内地人民币贷款新增1.04万亿元,今年全年预计信贷投放规模要控制在7万亿到7.5万亿元的水平,1月份信贷这么高给货币政策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有人说信贷这么高,这种现象只是发生在1月份,前期这样,以后的信贷总量会保持缓慢减缓的趋势,但是我认为目前经济不是这样的情况,由于前几年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现在有大量的流动性在商业银行里,统计显示有70多万亿元,这么多的流动性都放在商业银行里,商业银行肯定会产生极强的放贷冲动。再加上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都有放贷搞建设的惯性冲动,所以高度的放贷压力会对下一步局势的控制形成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如果现在控制不住,下一步也许就很难刹住车了。
这两个因素,一个是通货膨胀,一个是放贷过多造成了PPI上涨也很快,这种上涨对下一步通胀又会形成新的推动因素,两个主要的压力一直存在。此外再加上国际上的流动性涌动,前不久国家外汇管理局刚刚公布了外资流动的数据,数据反映出对热钱的担忧隐患不小。其实根据我自己的研究,外管局的数据还是低估了境外资本流动情况,因为这个热钱流动数据并没有统计直接投资或者合资进入的热钱,这两个途径对中国的冲击也很大。还有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情况,都对当下的宏观调控造成了压力。所以我说这是一次被迫的、被动型的要赶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上调空间大
记者:在央行上周五晚间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十天前,刚刚加息。1月份也上调了一次存款准备金率。未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加息的政策空间还有多大?
袁钢明:1月份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2月份的加息,以及去年一系列收缩流动性的措施,实际上都起到了收缩作用,政策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至少对握有流动性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有很强的心理暗示,就是要紧缩了,甚至普通老百姓的投资行为也产生了影响。但是目前的局势很紧迫,所以央行才被迫短期内不断加大调控力度。
我认为按照现在的调控步子,还是没有调整到位,可以说差距还是很远,达到调控完成的程度还早得很。这次调整之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有19.5%,历史新高,一般来说,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0%就很高了,就差不多了,现在距离这个标准还有0.5个百分点,但这只是一般的最普遍的情况,这次达到调控完成远远不会是存款准备金率到20%的水平。因为现在银行可用资金量已经达到70多万亿元的规模,这么大的流动性都留在银行系统里,总要流动到实体经济里去,但是要达到与国民经济相匹配的资金规模远远用不着这么多流动性,所以还是要继续紧缩,加大调控。我认为最终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到位可能远远不是20%,甚至会要到25%,也许还会更高。从这个意义来说,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同时加息的可能性也很大。道理一样,通胀预期很大,调控面临的压力在一天一天增强,加息是给市场释放信号的最直接方法,同时也能稳定住老百姓的心理,因为加息了老百姓的储蓄也就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