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7个城中村试点改造 挖掘住房供应降低房价

发布时间:2011-03-05     作者:博建行政

  全国政协委员许家印称老城区旺盛需求与紧张供应的矛盾推高了房价


  昨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前,人民大会堂东门广场上,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成为了众多媒体记者追逐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数量及居民购买力显著增加,住房需求增长很快,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的城市,大部分市民受地段成熟度和心理归属感影响,选择在老城区置业。旺盛需求与老城区持续紧张供应的矛盾突出,成为推高老城区房价及城市整体房价的因素之一。


  对此,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就建议,主动挖掘老城区的供应,加大老城区城中村改造力度,降低房价稳定市场。


  现状 城中村改造做法问题多


  许家印介绍,目前,老城区城中村改造模式不尽相同,一般的做法是:企业先和村(居)委会签署意向性的城中村改造合作开发协议;然后由村民投票表决是否同意改造,80%或以上村民同意后,由村委会和企业共同上报政府审批并申领规划要点;随后组织形式上的招拍挂,让前期参与的意向企业获得土地;最后由村委会和企业主导拆迁补偿、安置和开发建设。


  许家印认为,从本质上看,这种老城区城中村改造的做法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如村委会与企业合作启动老城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运作存在先天不足,并很容易滋生部分村官的腐败等。


  呼吁 主动挖掘老城区住房供应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引导合理消费、打击投机、抑制投资,但这些措施集中在需求层面,供需不平衡的根本矛盾未化解。”许家印认为,应主动挖掘老城区的供应,加大老城区城中村改造力度。“这既符合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势,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改善城中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缓解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矛盾,降低房价、稳定市场。”


  许家印建议村民只对是否同意进行城中村改造进行投票,80%或以上村民投票同意进行改造的城中村,即由政府主导推向市场,实行公开拍卖。他认为,为了加快改造进度,建议城市的政府规划部门分区域设定统一的区域规划条件原则,使同一区域不同的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要点基本相同,例如容积率、限高、公建配套比例等重要指标。这样可以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大大加快各个改造项目规划要点的确定,同时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为公开拍卖节省大量时间。


  同时,城中村的改造应顺应民意,保障村民利益。许家印建议,村民投票同意城中村改造,规划部门很快确定规划要点,国土部门即可将项目推向市场,实行公开拍卖;同时建议将竞买保证金缴纳比例提高到起拍价的60%到80%,以确保城中村改造有充足的资金,并由政府主导专款专用,由村民自主选择货币补偿或回迁安置。本报北京专电


  相关链接


  城市扩张,城中村将成倍增加


  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化进程的特殊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城镇常住人口规模从1978年的1.7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6.2亿人。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城市郊区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为国有建设用地,原来的郊区转变为市区,形成了由市区包围的城中村。特别是1995年以后,随着全国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全国各地城市的城中村数量快速增加。


  未来城中村数量将成倍增加。2030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达到8.8亿人,在城市人口密度2080人/平方公里不变的情况下,到2030年我国城市面积将扩张到4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008年城市面积的2.39倍。在现行城市化推进机制下,城市规模的成倍扩大,意味着相当于现在城市面积1.4倍到1.6倍的城镇郊区,在2030年将变为市区,当前地处郊区的农村将逐步被城市包围,形成新的城中村,城中村的数量也将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而成倍增加。


  长沙7个城中村试点改造


  长沙城中村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村民也将变市民、当股东。在2010年12月举行的长沙市城中村改造产权制度改革暨试点工作动员会上,长沙市选择7个城中村进行试点改造。


  城中村被人称为“都市里的农村”,是历史的产物。据悉,长沙市此次确定雨花区雨花亭街道红星村、洞井镇高升村等7个行政村作为城中村改造试点村。首批城中村试点,将在今年9月之前完成无形改造工作任务。


  来源:长沙晚报